北京每逢暴雨总被看海,仅因下水道设计问题所致吗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或许都会对2012年7月21日的持续强降暴雨记忆犹新,那次特大暴雨给市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此后的数年也先后经历了暴雨后的看海模式。对于如何解决城市内涝这个问题。似乎早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者不断探索的课题。信诺通州区管道高压清洗作为疏通行业从业者,就人们普遍存在的疑问如:北京为什么每次暴雨后总被迫看海,以及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内涝。这个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如下:
(一)为什么北京每逢暴雨总被迫看海?1)照搬原苏联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并不适合我国的城市建设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只有北京才遇到,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暴雨后的内涝问题。造成这一难题都有因素呢。信诺通州区管道高压清洗了解到,北京可以归纳为是一座只有排水管、没有下水道的城市。其实在建国初期,北京、广州、沈阳、天津、武汉等几个大城市在进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规划时,由于缺乏经验,纷纷原样照搬了苏联模式,在地下5米左右埋放排水管,管道直径在1米以内。当时这样施工是为了以最低的施工成本解决眼前的问题。但该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如设计偏保守,导致承载能力也有限,难以应对大流量的来水。而苏联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排水系统,是因为它位于高寒地带,高纬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降雨量远小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等曾对北京城区雨水排水管道内的沉积物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近80%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其中一半左右的管道沉积物非常厚,最厚的地方沉积物占到管道直径的66.7%。由于长期沉积及间歇性雨水浸泡,沉积物颜色已经发黑、发臭。五年前,北京排水集团曾进行过一次全市范围的排水管淤泥清掏。在这次清理过程中发现,北京东、西城中心城区的雨水管线老化严重,多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建设而成的,部分雨水管线甚至是前清时期的,遇到雨天直接导致居民区积水。还有一些地区,由于周边用户私接管线排放污水,造成排水管内的淤泥堵塞面积达到80%,基本丧失了排出雨水的功能。但全面改造老城区的雨水管线并非易事,因为一些老旧城区的管网上都有新的建筑群,无法拆迁,只能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 3)城市地表被大面积坚硬物质覆盖,严重降低对雨水的吸收能力
当暴雨来临时,能帮助一座城市迅速排水的,除了埋在地下的“管”或“道”,还有其自身拥有的水系,如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只是,城市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因此,越来越多的河流、湖泊被牺牲。从1901年到现在,北京的城市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古都北京重要风貌标志的护城河有一半被改成暗河,有着850多年历史的老莲花河被埋掉,太平湖等十余座湖泊被填埋。此外,城市的发展也会使得大量的泥土路面、自然草地被更坚硬的沥青、水泥路面取代,因此,降雨后原本可以被自然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大大减少。 4)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沉降,易造成城区局部大面积积水
例如,过量抽取地下水。两年前,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蜜等人曾在国际科学期刊《遥测》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北京长年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过量开采,导致城内局部地区出现地面沉降现象。该研究发现,北京的沉降区主要分布在朝阳、通州,昌平及顺义的部分地区。而这种非自然沉降也会在暴雨来临时造成城市内大范围积水。 (二)如何避免北京每逢暴雨总遭遇内涝问题呢?
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郑兴灿也在接受《中国国家地理》采访时讨论过“钱”的问题,“这个问题说到底其实是个经济问题,标准提高一点,建设费用就会增加几倍,而高标准下建成的排水设施,却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用不上的。比如说把管道设计成能抵御10年一遇的暴雨,很有可能就意味着3650天中它只有一天会满负荷运行,其他3649天都是闲置的,你很难说这个钱花得到底值不值。
相信大家通过信诺通州区管道高压清洗的上述分析收集,已经对北京屡次遭城市内涝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加快,但也忽略了一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考虑。最后我们也了解到,解决城市内涝虽然难度大,但也是可以通过加大基建投入逐步提高下水道排水标准,来有效避免内涝的发生。